曹端
发布日期:2011-06-23
来源:渑池文明办
责任编辑:马江波
曹端(1376--1434),字正夫,号月川,河南渑池人。他生活在“洪武、永(乐)宣(德)之际”。天资颖异,“少负奇质,知读书”。5岁时,见到号称中国古代哲学之源的《河图》、《洛书》,竟画地以质之父,其父竟被问倒。15岁后,曹端曾从事农耕,业余苦读,“座下着足处两砖皆穿”。17岁时,他已博览群书,专为自己构一书室,自名曰“勤苦斋”,以陈经籍。18岁,开始专习儒业,打下深厚的儒学功底,“博通五经”。明永乐六年(1408年),33岁的曹端参加了河南乡试,考中第二名;第二年,又参加了京城的会试,以副榜(乙榜)第一的身份.被授为山西霍州学正(州里主管学务的官员)。从此,曹端步入仕途,在从政、从教之余,潜心理学研究。
宋朝是我国理学的鼎盛时期。宋亡至元朝,汉文化受创,程朱理学却渐趋湮没成为“绝学”。曹端把倡明理学作为终生奋斗的目标,其著述甚丰。主要著作有:《〈太极图说〉述解》、《夜行烛》、《拙巢集》、《存疑录》、《〈孝经〉述解》、《训蒙要纂》、《家规辑略》、《录粹》、《尤文语录》等。清代张璟又集曹端遗文八种,合刊为《曹月川先生遗集》。曹端理学思想对明代有很大影响。明代学者陈建所著《通纪》曰:“本朝武功首推刘诚意(即刘基),理学肇自曹静修(曹端)”。可见评价之高。《明史·曹端列传》称他为“明初理学之冠”。